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之后千里马配资,国共两党究竟哪一方能够带领中华民族走向民族解放,成为了每一位中国人甚至是全世界最关注的问题。在国民党方面撕毁了“双十协定”之后,解放战争全面打响。
众所周知,“三大战役”对于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而其中在1948年底打响的“淮海战役”,则是三大战役中政治意义最为深远的一役,它直接决定了解放战争的胜负走向。
1.乘胜追击,发起淮海战役
1948年9月,共产党在济南战役中攻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重兵防守,顺利地解放济南。
同时,菏泽、临沂、烟台等地的守将也震慑于共产党的威风,纷纷弃城而逃,共产党完成了山东大部分地区的解放。
就在济南战役获得胜利的三天之后,时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的粟裕认为,山东已基本实现解放,南下进攻没有了负担,加上国民党兵团在北上支援山东的过程中,显示出了徘徊、犹豫的态度。
展开剩余92%这让粟裕确信,此时乘胜追击,发起对国民党的战略性攻击是个绝佳的时机。
9月24日,粟裕给中央军委发了电报,建议顺势发起进攻,直取淮安、淮阴、徐州等地。
中央军委在收到电报之后马上组织了讨论,一天之后,在给粟裕的电报回复中,中央军委同意了他的建议。随后发生的这场战役,史称“淮海战役”。
国民党方面,在输掉了济南战役之后,便开始进入了“战略守势”。
国民党军队收缩兵力,以江苏徐州为中心部署防御,集中了第二、第七、第十三和第十六兵团以及其他四个绥靖区的部队,合共大约80万人。
1948年11月4日,粟裕、谭震林等人联名发布了《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攻击命令》,全面拉开了淮海地区战争的序幕。
而在同一天,时任国军总参谋长的顾祝同在蒋介石的指示下来到了徐州,与徐州“剿匪”总司令刘峙等人商讨作战的方案。
顾祝同在与徐州的国军将领会面之后,马上组织了讨论,在会议上,四大兵团的司令员对于作战计划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方认为,徐州难以形成有效的防守,建议放弃徐州,转而退至淮南进行防御,称之为“守淮”。
另一方则持相反的意见,认为国军在徐州打下的基础相对扎实,更应该立足于徐州,做好防守,以便日后进行战略反攻,称之为“守徐”。
时任国军第七兵团司令员的黄百韬则是“守徐”观点的代表。
说起黄百韬,熟悉我国近代战争史的朋友们应该不会感到陌生,这位曾获蒋介石颁发的“青天白日勋章”的国军中将,是当时国民党将领中的中坚力量。
黄百韬虽然不是黄埔系将领,但其在战场上英勇善战,从区区的杂牌军,靠着自己敢打敢拼的精神,终获蒋介石的重用,成为了第七兵团司令,抛开政治立场不说,单从军人的标准来看,黄百韬称得上是一名模范的军人。
然而,这么一名“模范军人”随后终究逃不过战败的命运,成为了解放战争的牺牲品。
2.举棋不定,延误最佳战机
顾祝同在徐州听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作战计划之后,一时之间也拿不定主意,只能又赶回南京,让蒋介石定夺。
在现代管理学里面,顾祝同这一举动就是“管理上交”,本应该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做决断的事情,又甩给了自己的上级。
而他这一“管理上交”的举动,不但拖延了最佳的战机,还直接导致了国民党内部的相互猜疑和不信任。
顾祝同在返回南京之前,示意刘峙让各个兵团先收拢在徐州,待作战计划确定下来之后再做具体安排。
于是,黄百韬11月5日一早乘坐火车回到了兵团的驻地新安镇,安排队伍撤退徐州。
对于国军的作战计划迟迟未能确定,黄百韬颇有微词,在他看来,留给国民党做准备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而且新安镇位于国军与华东野战军决战的前沿千里马配资,他所率领的第七兵团形势可谓十分危险,事到如今,自己只能组织手下四个军的队伍尽快撤退。
就在黄百韬回到驻地忙着组织队伍撤退的时候,他的指挥部里突然传来了一声刺耳的电话铃声。
黄百韬拿起了电话耳筒,那一头正是“剿匪”总司令刘峙的声音。
“焕然老弟(黄百韬,字焕然),委员长刚刚发来指令,贵兵团暂时还不能撤退。”
“什么?”听到这一晴天霹雳般的消息,黄百韬难免激动了起来,“为何不能撤退?我部现在的处境十分危险,再不撤离就跑不掉了!”
“这是委员长的命令,让您的第七兵团在原地稍作等候,待第九绥靖区的部队到达之后,再一起往徐州撤离。”
刘峙所说的第九绥靖区部队,当时由李延年所率领,主要由44军和其他地方部队组成,驻地在新安镇东面的连云港一带,其往徐州撤离的路上刚好也要经过新安镇。
对于刘峙的指示,黄百韬困惑、不安,甚至是恼怒,眼看着华东野战军马上就要发起攻击,自己居然要在原地等待。
按新安镇与连云港的距离,李延年的部队起码要两天才能到达,大战当前,这可是决定生死的关键两天!
然而无论心里是多么的“不爽”,黄百韬面对这样的命令,却是无奈地接受了。
随后,他又通知正在准备撤离的部队停止撤离,转为原地等待,军中一片哗然。
接下来,黄百韬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焦急地等待中度过。
终于,在苦等了整整两天之后,他终于在11月7日的早上看到了44军匆匆赶来的身影。于是,黄百韬马上安排大部队按计划开始撤退。
按照黄百韬事先的部署,第七兵团下属的四个军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撤退任务。64军被安排首先撤退,并在徐州与新安镇之间的碾庄做好驻扎,占领阵地。然后25军负责掩护撤退,剩下63军和100军则负责殿后。
本来,按照黄百韬的部署,四个军的部队再加上刚刚到达的44军,合共约12万人的队伍,相互之间做好配合,要成功地撤退到徐州,还是很有把握的。
可是,在撤退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一件让黄百韬懊悔不已的事情。
第七兵团往徐州撤离的路上,必须要跨过一条运河,而运河上只有一道铁桥可以通过。
当黄百韬随兵团部一起来到运河边的时候,他看到队伍在河边排起了长长的队,士兵都在争先恐后地往铁桥上挤,而上了桥的人也因为铁桥太窄,只能在桥上慢慢地挪动。
黄百韬看到眼前这一幕,顿时气急。
如今看来,黄百韬的这个失误确实太傻,如果他能够在等待44军的时候,提前做好撤退的准备,在运河上架设浮桥,就不至于被这条小小的铁桥影响了撤退的速度,而这一失误,更是直接将黄百韬的部队引向了失败。
3.孤立无援,百韬撤退失败
黄百韬率领第七兵团撤退徐州的举动,很快就传到华东野战军那里了,为了不让第七兵团成功退守徐州,粟裕当机立断地决定让队伍马上出击,紧跟第七兵团,决不让黄百韬部队退守徐州。
黄百韬的撤退大军中,64军由于是先头部队,在11月8日拂晓时分就已经抵达碾庄,其他各部也在随后的时间里陆续通过了运河,作为后卫部队的100军和63军也在大部队渡河之后开始回撤。
而就在100军和63军将要撤退的时候,63军军长陈章对形势的严重性估算不足,也轻视了华东野战军的行军速度,他提出让100军先行撤退,然后自己带着部下在新安镇还停留了一段时间。
就是这一段时间,给了野战军追赶的机会。8日中午时分,刚开始撤退的63军就被野战军追上了。
63军在撤退途中突然遇到攻击,士兵们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华东野战军团团包围。这个时候,军长陈章一下子也乱了分寸。
华野的战士们在追上了敌军之后士气高昂,一个个奋勇向前,把63军打得丢盔卸甲。
两军交战,士气经常是左右胜负的关键因素,63军本就处于撤退的态势,还没开始打就已经输掉了气势。
于是华东野战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把63军全部歼灭了,军长陈章因为无颜面对黄百韬,也在战场上自行了断。
全歼63军之后,华野将士们继续向前追击,在距离运河不远的地方又赶上了隶属100军的83师,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交战,最终83师同样没有抵挡住共产党军队的攻击,败下阵来。
此时,已经撤退到碾庄的黄百韬收到了自己的殿后部队遭到攻击并且被歼灭的消息,心里突然凉了一截。
回想起因为等待44军而白白浪费的两天,以及撤退路上那条拥挤的铁桥,黄百韬心里很不是滋味。
然而,更坏的消息还在后面。
黄百韬得知,位于碾庄北面台儿庄的第三绥靖区的部队,在何基沣、陈克侠的率领下举行起义,这让处于碾庄的第七兵团腹背受敌。
同时,本来驻扎在碾庄西南方向八义集附近的第十三兵团也开始往徐州方向撤退了,这等于说,第七兵团马上也将陷入孤军无援的地步。
在此情况下,黄百韬只能马上赶往八义集,向十三兵团司令李弥求援,请求他先不要撤离,待第七兵团赶到再一起行动。
结果,李弥居然没有给黄百韬半点面子,直接拒绝了他的请求,并表示撤退是刘峙的安排,自己不敢有半点拖延。
面对同僚的拒绝,黄百韬心里既是生气又是无奈,只能无奈返回碾庄。
回到碾庄之后,黄百韬愁眉紧锁,面对进退两难的局面,究竟是选择突围前进呢,还是死守待援呢?
黄百韬一时之间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就在这时候,64军的军长刘镇湘向黄百韬提议到,既然如今进退两难,何不直接在碾庄做好布防,迎战共产党,待共产党露出破绽之后再想办法突围。
黄百韬听后,觉得刘镇湘的想法也不无道理,自己手握十万大军,可以与对方一战。
与此同时,国军国防部也发来电报,认为第七兵团可以与共产党交战,如果打赢了固然是最好的,就算一时半会赢不了,待徐州稳固了之后,其他兵团也会前来支援突围。
就这样,黄百韬便下定决心要在碾庄与共产党展开决战。
果然,在11日,华东野战军快速通过了国军第三绥靖区起义之后留下来的真空地带,占领了徐州与碾庄之间的曹八集一带,直接将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围困在碾庄。
至此,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碾庄战役”正式打响。
面对华东野战军的围困,黄百韬命令兵团将士们做好防御。同时,他相信国民党不会对他的处境不管不顾,徐州的李弥和邱清泉兵团肯定会来支援的。
11月13日,李邱二人的兵团果然从徐州出发,这个消息让黄百韬很是振奋,此时他甚至认为,国军能够完成对共产党军队的“反杀”。
然而事实上,当时徐州与碾庄之间的各条通道早已被华野的将士们占领,李邱二人的兵团一直无法突破封锁,更别说赶到碾庄支援了。
于是,黄百韬的兵团一直抵抗到20日也没等到支援。
黄百韬眼看自己的将士一个个疲惫不堪,而援军却迟迟不能到达,再这样耗下去,自己的防守终究要被击破,于是他让25军尝试分散突围。
但是25军刚一突围,就遭到了华东野战军的猛烈攻击,伤亡惨重。
突围失败之后,第七兵团的兵力被削弱了不少,华东野战军趁机集中火力攻击,凭借着高昂的士气,硬是把碾庄的防御打出了缺口,向黄百韬的兵团发起了总攻。
22日,在共产党队伍的进攻之下,第七兵团被全部歼灭,黄百韬眼睁睁地看着12万大军在自己的带领下一败涂地,自觉愧对国军,只能在战场上饮弹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作为第一位在解放战争中阵亡的国军司令员千里马配资,黄百韬的两个重大失误将自己引向了失败。一是没有提早架设渡河的浮桥,延误撤退时机,二是寄希望于李弥、邱清泉兵团,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境。
发布于:天津市睿迎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