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撤教育部贝思盈配资,驱逐留学生,美国正在犯下百年来的最大失误!
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以来,除了脑洞大开的关税政策,让各国大跌眼镜之外,对教育系统的改革也让人匪夷所思。
近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暂停哈佛大学招收新国际学生的资格,并要求已经入学的外国学生必须转学,否则将失去在美国的合法身份。
尽管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众多高校、上千名教授,联手向美国政府提出抗议,但美国政府依然我行我素,坚持推行该计划。这究竟是为什么?
难道美国政客们,不知道外国科学家曾为美国做出巨大贡献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
在柏年看来,美国的科技霸权,正在崩塌。
点赞关注,让我们开始。
一、中美科技竞争
当下,中美两国发生冲突的领域,已经不只局限于当初的贸易战,而是扩散到科技、经济、军事、金融、文化、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
今天我们站在美国的角度,深入分析一下两国在“科技方面”的竞争。
为什么拥有巨大先发优势的美国,在很多科技领域,今天的发展反而不如中国了?
对于美国来说,科技霸权是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支柱,毫无疑问。
从19世纪末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正因为垄断了先进科技,美国此后才衍生出经济、军事、美元等等霸权。
而对于中国来说,“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是当下最重要的国家战略,没有之一。
在“十四五”规划中,有关科技创新的内容写在了规划第二篇,紧跟第一篇“总体方针”之后。这在历史上的五年规划中是从来没有过的,显示出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的极度重视。
在 “二十届三中全会”中,有关“新质生产力”的表述,篇幅长度也远超十年前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创造历史。
但是,一谈到中美的科技竞争,总会有人摇摇头,认为我们的科技实力与美国还是有“质”的差距。
例如从纸面数字上来看,在最近10年诺贝尔科学类(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获奖者名单中,拥有美国国籍的科学家人数多达43人,而中国大陆科学家仅有屠呦呦一人。
再例如,在2024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有27家美国大学进入前100名,而中国内地大学数量仅有5个。
中美在科技领域的巨大差距,后来衍生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相比于科技,中美在经济领域的差距则要小得多。
在2024年“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中国大陆(含香港)有135家企业上榜,数量基本持平于美国的136家。
但因为科技水平总体落后,中国企业普遍“大而不强”,我们始终能感受到业界“受制于人”的不甘和无奈。
例如,在美国对华为等半导体企业发出技术禁令之后,由于缺乏独立自主的零部件和制造设备,诸多国产半导体企业,面临没有产品可用的尴尬境地。
我们引以为豪的国产大飞机C919项目,至今使用的还是美国公司研发的发动机。一旦美国像对待华为那样对待C919,我们的国产大飞机还能否飞上蓝天,就是一个未知数。
那既然中美在科技领域,仍存在如此巨大的差距,为什么我还能说,我们依然有反超美国的希望呢?
这不只是因为,我们现在“举全国之力”加速进行科技创新。
更重要的是,美国正在犯下近百年来最严重的战略失误,给了我们后来居上的机会。
二、美国的战略失误贝思盈配资
那这个战略失误是什么?请听我接下来的分析。
当下,美国在科技领域的战略失误,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科技人才方面,美国的人才基础正在衰退;
第二个是资金方面,美国对科技教育的投入日益懈怠;
第三个则是思想层面,美国精英始终轻视、不相信中国有强大的科研实力,所以带来了种种战略决策的失误。
接下来,我们一个一个地讲。
首先是在人才方面。
当前美国的本土教育,正在呈现出一个非常危险的倾向,那就是“教育贵族化、精英化”。
从数据上来看,2019年至2022年,美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下降了近10%。意味着相比于往常,有130万美国高中生毕业后没有选择去上大学,而是去直接打工。
这些高中生毕业后,为什么不去上大学,是上大学没用么?
当然不是。
有研究表明,有大学学历的美国人,相比于没有大学学历的美国人,平均年薪会高出1.2万美元。他们的寿命也会更长,更少几率陷入贫困、接受政府的救济。
但是对于这些18、9岁的高中毕业生来说,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摆在他们的面前:那就是他们付不起高昂的大学学费。
从2002年至2022年,美国私立大学年度学费,从1.8万美元上涨到4.4万美元,涨幅为140%;最便宜的公立大学学费,从3800美元上涨到1.2万美元,涨幅高达210%。
相比于动辄翻一倍、翻两倍的大学学费同一时间,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仅上涨了60%。如果剔除通货膨胀效应之后,美国家庭的实际收入更是一点没涨。
所以对于大多数美国家庭来说,近20年来,想要付得起孩子的大学学费是越来越困难。
而对于那些18、9岁的年轻人来说,一边是掏空家里的积蓄、或者背负起数万美元的学生贷款上大学;另一边则是出门打工,立刻就有钱拿。
相信很多经不住诱惑的年轻人,都会选择后者。
但对于美国社会来说,这样的选择,危害是无穷的。因为人群的智商总体呈现随机分布,只有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人才被发现的几率才会越大。
而越少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不但人才基数会变小,未来这些人也会更加不理解科学界的所作所为,在公共决策上做出不利的选择。
打一个形象的比方。
十几年前,中国社会一直存在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相比于国家每年花几十亿、上百亿在航天项目上,不如把这些钱拿来给民众发福利。
类似的质疑,在美国社会始终存在,并且近些年来声音越来越大。新冠疫情之下,相当多的美国民众反对注射疫苗,就是一个具体的体现。
那对于美国政府和精英们来说,普通民众日渐愚民化、反智化,这种危害难道他们看不到么?
当然看得到。但是这种结果,反而正是他们想要的。
因为只有普通民众变得愚民化、反智化,穷人家的孩子才更不可能和精英的孩子竞争,精英阶层才足够稳固。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受精英操控的美国政府,近些年来一直以“预算紧张”为由,削减大学的教育经费。等到上台,干脆一步到位,直接关闭教育部。
从2010年到2018年贝思盈配资,美国政府对大学的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从1.1%下滑至0.9%。美国大学另外近2/3的经费,要靠收取高额学费、或校友捐赠等私人方式筹措。
这就导致美国的大学,越来越“贵族化、精英化”,在世界各国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美国人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反而下降了。
2021年,美国25岁至34岁成年人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比重,从51.9%下降至51.2%——这是近10年来该数字的首次下降。
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再加上学费低廉,2023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60%,这个数字也比美国要高。
所以,随着中国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越美国,再加上我们的人口基数本来就比美国大,中国科研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超越美国,那是迟早的事情。
说到这里,可能还有一些人不服气。
很多人认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可以用钱来吸引全世界的科技精英为它服务,而不只是美国本土的人才。
这话说得不假。
还是从诺贝尔奖来看,从1901年诺贝尔奖推出到2022年,共有432名美国籍科学家或学者获得了该奖项。其中,284人是美国本土出生的公民,148人是外国出生的移民,占到了美国获奖总人数的1/3.
外国移民科学家,确实为美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历史上,相当多知名的美国科学大牛,也都是外国移民。例如爱因斯坦、特斯拉,包括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他们拿诺奖的科研成果,都是在美国工作时创造出来的。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上个世纪的美国“移民潮”,就会发现。很多移民科学家前往美国,并非只是单纯受到了美国“高薪诱惑”,而是由于这些科学家所在国的政治、经济动荡,待不下去了才前往的美国。
例如,一战到二战期间,欧洲迫害犹太人,导致3000多名犹太裔科学家逃往美国,爱因斯坦就在其中。同一时间,中国先有军阀混战、后有遭到日本入侵,诸多华裔科学家也逃往美国。
正是这一批人,奠定了二战后美国的科技优势。
再例如,在上世纪80、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大批东欧科学家和工程师丢了工作,只能前往美国讨生活。例如,其中就包括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PayPal创始人麦克斯·拉夫琴等。
这一批人,又为美国掀起90年代的“互联网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所以,美国在全世界招揽人才,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更多的时候,美国能成为全世界人才的汇聚地,是一种历史的幸运和巧合。
但反观今天,随着美国社会排外情绪的加重,美国这个曾经的移民避风港,反而成为了外国科学家们不幸的开始。
例如2017年,特朗普政府颁布了“禁穆令”之后,美国社会对于穆斯林的仇视情绪加重,中东国家学者和学生赴美人数,当年骤减1/3。
而在一年之后,美国又出台了所谓的“中国行动计划”,以“科技间谍”为理由,迫害在美国工作的华裔科学家。甚至还有美国本土科学家,因为与中国合作而被起诉。
很快,该计划又扩大至俄罗斯裔、伊朗裔等来自更多国家的学者,引发了美国学界的轩然大波。
时至今日,美国国土安全部暂停了哈佛大学招收新的国际学生的资格,并要求已经入学的外国学生必须转学,否则将失去留在美国的合法身份。
尽管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众多高校、上千名教授,联手向美国政府提出抗议,但美国政府依然我行我素,坚持推行该计划。这究竟是为什么?
难道美国政客们,不知道外国科学家曾为美国做出巨大贡献么?
我想,美国自己人可能真的忘记了。这也是美国高等教育“精英化、贵族化、愚民化”的恶果。
此外,我们还需要理解美国人的心态。
到今天为止,美国在世界上树立科技霸权,已经足足有100年之久。100年的时间,足够让很多美国人、包括精英在内,心生自满情绪。
相当多的美国人开始认为,美国能长久地保持科技优势,是因为美国独一无二的“自由体制”,是因为美国文明内在的优势,而不是什么外国科学家的贡献。
所以在很多美国政客眼里,与美国体制戛然不同的中国,根本不可能存在科技进步的土壤。
在他们看来,近些年来中国能取得些许科技成果,完全是因为抄袭、盗窃美国,而不是通过自身的创新和研发。
所以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美国政府,一边削减对普通民众的教育投入,另一边又阻挡中美之间的科技合作。
美方主要采取的是“审查”、“断供”、“黑名单”策略。
他们认为,只要中美之间的科技合作停止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就自然停止了。
但是,明眼的中国人都能看出来,中国这么大的市场,“断供”只会把庞大市场拱手让人,催生出本土的科技巨头。
真正想要扼杀中国的科技产业,采取的策略应该是“倾销”,就像当年廉价的盗版Windows暴打国产系统一样。
三、我们的追赶
但是,因为美国人的傲慢,他们忽视了这一选择——而这,也将成为美国人近百年来,最大的战略误判。
这个误判给中国科技业界,带来了超越美国的宝贵窗口期。
首先,中国一直都是两条腿走路。
国外有先进技术,我们当然愿意用,而自主创新一刻也没停。上世纪90年代,军方觉得苏制战机既便宜,性能又先进,干脆全从俄罗斯进口战斗机,后面我们慢慢模仿就行。
时任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对军方的态度大为恼火,当场摔了一只茶杯,坚持国产战机项目不能下马,而且还要加大研发力度。
到了今天,国产歼10在印巴空战中,横扫印度的万国牌空军。吃透苏制战机的沈飞,掏出了让俄国同行都惊叹不已的歼16,无论是模仿升级还是自主创新,我们都拿得出手。
同样的思路,也用在了半导体、生物医药、新能源这些领域上。说白了,美国愿意合作的话,我们可以一起赚钱,美国要是断供的话,我们也有备选方案。
其次,我们对人才培养非常重视。
邓公在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此后,历届领导人持续强化这一理念。我们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领域中的投入持续增长,为科技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统计数据上来看,近十年STEM教育经费年均增长率为15.7%,新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数量增长超过200%。理工科在校生人数占比从2010年的35%提升至2020年的45%,这些都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
最后是产教融合。
高校与企业共建工程平台,推动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已经形成了覆盖财税、土地、金融、人才等全要素的政策支撑体系。
拿上海临港来说,2024年发布的《支持产教融合发展若干政策意见2.0版》就明确提出10项核心举措,包括对示范基地建设给予最高200万元补贴,开发“产教融合贷”,财政补贴一半的利息等。
截至2025年3月,全国的产教融合平台已经培育了485个标杆案例,涵盖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20余个战略产业。创新切切实实转化为了生产力。
这么一看,中美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就像龟兔赛跑一样,美国这只“兔子”已经沉睡,而中国这只“乌龟”将不断地向前爬行,直到兔子醒来、发现输掉比赛的那一天。
美国由于教育精英化、投资不足和傲慢,相对中国科技产业的优势正在一步步丧失。
反过来,我们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打心眼里觉得抓在自己手里的才靠谱、对产学研体系的不断投入,我们的科技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未来中美之间的技术差距还将进一步缩小。
那么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今天,我们讲了中美在科技领域的博弈。
在我的私密圈子里,也为大家讲解了,为了打破美国霸权的另一个支柱——意识形态霸权,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欢迎加入我的私密圈子【柏年的财富圈】。
睿迎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